在“十五五”期间,上海需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而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成为上海“十五五”发展规划的重要课题。在此过程中,上海的独特优势不容忽视。
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
近年来,上海不断推动科技创新,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基础主要体现在其强大的科技综合实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等方面。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始终以排头兵的姿态、先行者的担当,向“无人区”挺进。
上海的科技综合实力强大。2024年全市研发经费(R&D)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提升至4.4%左右。同时,上海已集聚超过80家“国字头”的高端科研平台和超过2.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沪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战略科技力量梯度展开。高端科研平台和企业的集聚,为上海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的产业转型升级较早启动。在传统制造业方面,上海通过“智造”新动能催生出一项项技术革新,不仅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促进了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在新兴产业方面,上海着力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并计划到2025年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全覆盖,数字化转型比例不低于80%。
2024年,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认定60家和30家,累计分别达到1016家和591家。类型涵盖以罗氏制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创新型研发中心,专注全球新药临床试验与转化;以特斯拉上海研发中心为代表的智能汽车技术研发型,聚焦自动驾驶算法迭代;以联合利华为代表的消费科技研发型,主攻绿色化学与可持续材料创新,形成多元化研发生态。
2024年,上海全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635.5亿元,比上年增长20.3%。上海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0项,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80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37项。上海科学家在《细胞》《自然》《科学》三大期刊发表论文158篇,占全国总数的29.6%。
国家实验室高质量建设运行。2024年,继续推进3家在沪国家实验室及2家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持续高水平运行,落实各项委托管理事项,相关成果进展明显。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快建设。2023年,上海14所高校的50个学科入选软科“中国顶尖学科”,占全国16%,居全国第二。上海科技大学“研发颠覆性基因解码技术,描绘世界首张扰动图谱”入选2022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实验证实超导态分段费米面”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高能级科研机构集聚发展。2024年,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不断提速。上海光源线站工程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光子能区覆盖最广、运行线站数量最多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建成;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监测与数据中心竣工,东海多圈层立体塔基观测平台开展调试运行等。同时,加快推进深远海全天候驻留浮式研究设施、小型模块化钍基熔盐堆研究设施、无人系统多体协同设施、系统生物学设施、药物靶标确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
科技领军企业发挥引领作用。龙头企业牵头和承建13家在沪全国重点实验室、1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企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断提升。要引导科技型骨干企业牵头构建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支持各类高成长性企业和研发机构打造创新型企业总部,培育壮大更多高能级创新主体。
有力的政策支持
科技创新离不开制度体系的支撑。近十年来,上海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先后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科创“22条”)、《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科改“25条”)和《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这三个纲领性文件,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加快构建适应创新发展规律、科研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制度环境进行系统设计,也提供了法治保障。2024年,上海技术合同认定登记53864项,成交金额超过5200亿元。相比2023年,合同项数增长了3040项,成交金额增加了349.79亿元以上。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2017年以来,上海先后推出法规和政策“三部曲”,《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意见》《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充分激发了科研人员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积极性。2014年—2018年,经上海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认定登记的合同项数为2万余项;从2019年开始超过3万项,2023年达到50824项。合同总金额也大幅增长,从2014年的667.99亿元增至2023年的4850.21亿元。
除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上海技术合同成交额逐年增长。一是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了技术交易,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上海高校院所和企业的创新技术输出能力快速提升;二是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上海与苏浙皖之间的技术合作越来越多,技术流动日益频繁;三是国家和上海围绕技术合同登记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基础研究合同税收优惠,激励高校院所和企业积极登记。2023年,上海技术合同成交额排名全国第二。
科创政策也加速了上海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增长。据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统计,2014年—2023年,上海高被引科学家入选人数从14人攀升至135人,其中交叉学科高被引科学家增长数最为突出,从2014年的9人增至2023年的99人。截至2024年,人事关系在沪院士共184位,其中科学院院士102位,工程院院士82位。随着科研环境和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上海将吸引、培育出更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壮大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力量。
战略定位独步世界
上海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肩负着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使命。这“五个中心”战略定位,不仅体现了上海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核心角色,也为其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独特的优势条件。
首先,国际经济中心的建设体现了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全面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建设过程中,上海不仅依托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还善于发挥区位优势,不断锻造长板,切实提升在项目选择、沟通对接以及项目落地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和本领。通过这样的努力,上海积极吸引全球优质资源和创新要素,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进一步彰显了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其次,金融中心的建设体现了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金融创新和资本支持能力。通过加强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实施高水平的金融对外开放,上海能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同时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支持。这一金融基础,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并且增强了上海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
贸易中心的建设体现了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和开放型经济体系优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提升战略和国际贸易中心的提质升级,使得上海在全球贸易中具备了更高的竞争力。进一步推动的国际化开放政策,提升了上海的国际贸易地位,并促进了对外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
航运中心的建设体现了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全球航运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优势。通过大力发展航运保险和仲裁,提升航运科技水平,上海能够在绿色化和智慧化转型中把握机遇,提升全球航运资源的配置能力。这样的发展,使得上海在国际航运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有助于其进一步整合全球航运资源。
最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体现了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和产业转型升级优势。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优化创新环境,实现了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这种循环不仅促进了新兴业态的形成,还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为上海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上海以“五个中心”为战略定位,通过整体规划、协同推进、重点突破和系统集成,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金融服务的支持、贸易往来的扩展、航运资源的配置,以及高水平的开放政策,共同推动了上海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凭借以上优势条件,上海正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未来,上海将继续发挥这些优势,力争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取得突破。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创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本文为2024年度上海市软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