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了些金融文章,常被人调侃:“你天天‘离岸金融’挂嘴边,听着就像华尔街大佬玩的事儿,跟咱老百姓买菜做饭、领工资过日子有啥关系?”也有人半开玩笑:“全球经济涨涨跌跌,我银行卡里的钱也没多几毛,那些事儿离咱远着呢,操这心干啥?”
其实刚听到这话时,我也难受,也犯嘀咕:是不是我说得太绕了?后来仔细一想,这些疑问说到了点子上——像“离岸金融”“全球治理”这些听着高大上的词儿,说白了都藏在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里。今天我就用大白话掰扯掰扯,为啥这些事儿真跟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有关系。
别被“全球经济治理”这词吓倒,你就把它想成“国际大菜市场的规矩”。谁定规矩,谁就能决定你今天买鸡蛋是4块5还是6块;现在这套用了快80年的规矩正在变,中国夹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间,推动规矩变得更公平,说到底就是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安稳。
离岸金融:中国金融变强的“便民窗口”
简单说,离岸金融就是“国际生意的便民窗口”。别被“离岸”两字吓住,您就当它是“出国用的支付宝”就行。
(一)企业省钱=百姓受益
一般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都有个离岸金融中心为其提供配套服务,帮企业便宜、安全、可靠地从国外搞到钱。2024年,我国某新能源车企就通过香港离岸金融中心给匈牙利工厂融资,成本比传统渠道低2个百分点,省下的钱直接让内地在售车型终端价降3000元。
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消费品市场报告》,当年通过离岸金融融资的制造业企业,把家电、手机等消费品均价拉低8%,老百姓买东西实实在在都沾了光。
(二)人民币“走出去”=换汇更方便
离岸金融让人民币在国外更“好用”。中国人民银行《2024年跨境人民币业务报告》显示,东南亚有超过60%的旅游商户支持人民币直接结算,换汇手续费从2019年的1.5%降至0.3%。比如,一家三口去泰国旅游,换5万元人民币的泰铢,现在比5年前能省600元手续费。
这背后,是国家实力硬了。截至2024年底,人民币在离岸市场的存款规模达1.2万亿美元(来源:香港金融管理局数据),更多国家愿意通过离岸金融用人民币,就像小区里大家都认可的“购物券”,互相买东西更方便。
(三)产业链安全=岗位稳定
离岸金融能帮企业在国外搭建一条方便、靠谱又安全的供应链。2024年,某高科技公司旗下的芯片设计公司就通过新加坡离岸业务设立了研发中心,规避了部分国家的技术限制,国内上海总部的2000个工程师的岗位因此更稳。
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电子信息产业报告》指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通过离岸布局保障供应链安全的企业,岗位稳定性较未布局企业高37%。老百姓手里的手机、电脑能年年更新,背后就有离岸金融的功劳。
(四)金融强国=抗风险能力
中国有了强大的离岸金融体系,就像家里多了个“备用金账户”。2024年3月全球金融波动期间,我国通过离岸市场调回资金超500亿美元(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有效稳定了人民币汇率;去年汽油零售价波动幅度控制在3%以内,远低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的15%。这就是金融变强给老百姓带来的“安全感”。
全球治理和百姓生活:藏在柴米油盐里的“国际规矩”
全球经济治理出问题,最后都会变成普通人的“糟心事”。如斯里兰卡政府欠了钱还不上,当地老百姓连进口药都买不到;欧盟搞碳关税,老百姓买的德国车可能涨价;芯片产业链搞小圈子,国产手机更新都得慢半拍。这些看着八竿子打不着的国际事儿,其实跟大家的日子紧挨着。
(一)金融规则影响百姓“钱袋子”
你在超市买的泰国香米,一半价格受美元影响。2024年美联储加息后,美元对泰铢汇率上涨10%,泰国米商换美元进口稻谷的成本增加,反映到国内超市,5公斤装泰国香米从60元涨到68元。要是人民币在国际上更管用,比如直接用人民币买泰国米,就能躲开美元波动。如2024年广西凭祥口岸用人民币结算的泰国香米,价格较美元结算的低5%。
发展中国家想“用自己的钱做生意”,老百姓也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根据《金砖国家本币结算合作框架》(2024年3月发布),当年金砖国家用本币结算的跨境电商商品,比用美元结算的均价便宜了8%,这就是省了换汇的中间费用得到的实惠。在广西凭祥口岸,用人民币结算的越南火龙果,因省去美元兑换流程,比用美元结算的早两天上市,新鲜度提升的同时,每公斤价格还低了1.2元。
(二)贸易规则关乎“购物车”
你加的汽油,价格背后就藏着“买中东石油必须用美元”的规矩;美国一印钞,全球油价就得跟着晃。
可2024年情况变了:我国通过《中俄本币结算协议》直接用人民币购买俄罗斯原油,每升成本比用美元买中东油低0.3元,全国司机一年少花近200亿元(来源:国家能源局《2024年原油采购成本分析》)。这就是改变全球金融规矩的意义——不能总让别人定规矩,我们来买单。
WTO的老规矩已经跟不上趟,让百姓享受不到数字经济的便利。比如海外版视频会员,因《跨境数据流动管理办法》(2021年)限制,国内用户付了钱也用不了;进口抗癌药因关税和审批流程,价格比印度市场贵3至5倍(来源:国家医保局2024年进口药价调研)。
商务部《数字贸易发展白皮书》(2024年)提出,若借鉴“数字贸易零壁垒”规则,可推动海外视频会员跨境使用;进口抗癌药审批周期也能从6个月缩短至3个月,价格有望降低40%。
(三)产业链规则决定“饭碗”
江苏南通有家机械厂,工人老张2024年涨了工资。因为非洲自贸区(根据《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协定》2024年关税减免清单)对中国工程机械免除30%关税,老张所在工厂在非洲的销量增长50%,他的月薪从5000元涨到7000元。反过来,要是欧美搞“芯片封锁”,国内手机厂减产,深圳的流水线工人可能就得面临裁员。例如,2024年一季度,某国产品牌因芯片受限减产15%,导致2000名临时工停工。全球产业链的规矩,直接影响着大家的饭碗。
芯片产业链搞“小圈子”,直接影响手机、家电的价格和更新速度。2024年上半年全球芯片短缺,国内智能手机均价涨了15%;后来国产零组件冲上去,华为Mate70的国产零件占比从30%升到70%,价格较上一代下降1000元左右。对老百姓来说,这就是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东西。
看懂全球经济治理的意义:不是“高大上”,是“保民生”
普通老百姓不用懂啥“IMF份额”“WTO规则”,但得明白一点:好的全球经济治理,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花钱少、挣钱稳、机会多”。
(一)花钱少:规矩公平了,生活成本降了
要是各国都同意“数字贸易零壁垒”,海外版视频会员就能直接用,也不用再花“翻墙费”;进口抗癌药审批流程简化,价格从几万元降到几千元。2024年,根据财政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收政策调整公告》(2024年第5号),我国扩大“跨境电商免税清单”,新增婴儿奶粉、化妆品等300个税目,这些商品均价便宜了15%,年轻父母一年能省近万元。
欧盟的碳关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2024年实施细则)看着跟大家没关系,其实一样影响着大家买东西。我国钢铁行业要是适应了绿色规矩,不仅能保住出口,还能让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更便宜。比如,山东某钢铁集团按《山东省钢铁行业绿色转型方案》(2024)改造设备后,碳排放减少40%,周边PM2.5降了25%,生产的汽车钢板比原来便宜8%,最后买国产车也更划算。
(二)挣钱稳:新规矩带来新岗位
全球碳关税逼着企业升级设备,虽然淘汰了一些老岗位,但新上的环保生产线能创造更体面的工作。河北某钢厂的老王,原来在旧车间月薪4000元,转型后在环保车间当技术工,月薪涨到6000元,还能参加企业与河北工业大学合办的带薪培训(依据《河北省制造业工人技能提升计划》2024)。据生态环境部测算,每少排1吨二氧化碳,国内就能新增2个绿色岗位,山西、河北这些老工业区的工人正靠这条路完成“二次就业”。
发展中国家想“公平参与产业链”,也连着农民工的饭碗。非洲自贸区建好后,中国的机器和技术有了新市场,江苏南通某公司因此多招了2000个工人;东南亚产业链升级了,虽然分流了一些简单的制造活,但国内的服装设计师能接更多国外订单。中国服装协会《2024年设计师行业报告》显示,接跨境订单的设计师,设计费平均涨了30%。
(三)机会多:普通人也能做“国际生意”
浙江义乌开小商品店的李老板,2024年通过金砖国家本币结算平台(依据《金砖国家跨境电商支付合作协议》2024),直接收巴西客户的订单,生意比往年涨了40%。以前换美元要手续费,现在直接用人民币结算,每笔订单能多赚5%。全球治理越公平,普通人做国际生意的门槛就越低。
放开对跨境电商、国际物流这些领域的限制,能让更多人分享到全球化的好处。云南的水果商用跨境电商把芒果卖到东南亚,2024年销售额翻了一倍;农村手艺人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接国外订单,一双手工布鞋能多卖30元,一年多赚超2万元。
平衡各方想法:中国的实在办法让规矩更公平
全球治理变规矩,本质是重新分好处。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既要保住老百姓的“日子底线”,也得听听国际上的合理想法,找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
(一)回应中国百姓的实在需求
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时,重点保护农民工和制造业工人的利益。广东东莞某电子厂引进自动化设备时,同步开展“机器人操作技能培训”,工人月薪从4000元涨到6000元。通过推动用人民币买能源、粮食这些大宗商品,2024年我国粮食进口价格波动幅度控制在4%以内,低于全球平均的8%。
(二)理解发达国家的合理想法
在国企改革、保护知识产权这些方面拿出更具体的办法。比如,我国新能源车企发布《新能源汽车专利共享清单》(2024年3月),公开5000项核心专利,既回应了西方对“偷技术”的担心,也让这些企业2024年在欧洲的销量涨了80%,国内相关工作岗位也多了。把“双碳”目标和产业升级结合,山东钢铁厂改了设备(依据《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指南》2024),既不用交欧盟的碳关税,又保住了几万个就业岗位,还让周边空气更好。
(三)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
在“一带一路和离岸经济”的相关项目中推广“少钱多期”的还钱办法。比如,根据中老铁路的运营收入分成方案(《中老铁路运营合作协议》2024补充条款),老挝每年仅需偿还投资本金的5%,且可用铁路运营收入抵扣,既减轻了老挝的还钱压力,也保证了中国铁路建设者的工程款按时到账。再比如,中电建在埃及建的光伏电站,一边给当地供电,一边手把手教工人运维技术;项目一上马,国内隆基绿能组件线多招800人。此外,对最不发达国家的商品免税,云南瑞丽口岸对缅甸农产品快速通关,让昆明超市的缅甸芒果便宜30%,既帮了别人,也实惠了自己。
解决中国的问题:从改变全球规矩中想办法
我国发展中的不少麻烦,也能通过参与全球治理改革解决。这些改革不是“给别人让利”,是通过改规矩破解自己的难题。实际上,我国现在做的事,就是不让少数国家说了算,让老百姓不吃哑巴亏。
针对芯片、高端设备被“卡脖子”,我国推动建立“技术共享联盟”(依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年行动计划》2024),与德国、法国合作研发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让国内车企的电池成本降低15%。同时,利用RCEP的产业链合作规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第12章),海尔在泰国工厂用国内的核心零件,雇当地工人组装,产品成本降20%,国内研发岗位多了3000个,实现“高端留在国内、中端走出去”的双赢。
针对年轻人找工作难,我国扩大“数字服务出口”(依据《数字服务出口促进计划》2024)。比如,浙江的“跨境数字创客计划”已经培训了2万名青年,给东南亚、中东的企业做运营服务,平均月薪8000元。农业方面,湖南的杂交水稻种子通过金砖机制卖到巴西(依据《金砖国家农业技术合作协议》2024),带动国内种子企业(隆平高科)多招2000人,同时帮巴西提高产量、稳住全球粮价,让国内老百姓买米的价格更稳,使得2024年国内大米零售价波动仅2.3%(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
全球经济治理的变革,说到底是为了让每个国家的老百姓都能过得更安稳。中国推动改规矩,不是为了“取代谁”,是想让规矩更公平;就像菜市场不能只让少数人定价,国际贸易也不能只让少数国家定规矩。
从超市里的泰国香米,到手机里的跨境订单,再到年轻人手里的工作机会,我国参与的全球经济治理每进步一点,都在悄悄改善大家的生活。看懂这些关系,就会明白:关心全球治理,就是关心老百姓自己的柴米油盐;支持中国参与决定国际规矩,就是为自己的好日子添砖加瓦。
(景建国系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专家、上海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发展中心离岸金融研究所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