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来,沪深股指持续上扬,连拉阳线,成交额也屡屡突破万亿元大关。当前市场的火热态势,绝非仅仅是短期情绪的推动,而是多种逻辑相互交织、协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它既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协同演进的最新体现,也是在全球动荡背景下,“风险—收益—流动性”三角平衡的重新校准与调整。
首先,今年以来,宏观政策持续加力提效,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形成了“有效市场 + 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局面。C919大飞机商业运营已满一周年,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开启首航,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新三样”出口持续保持高速增长,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也维持两位数增长。供给端的创新突破与消费端的提质扩容同频共振,共同推动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发展动能加快转换。在这一进程中,资本市场并非仅仅是被动的“镜像”,而是通过制度创新反作用于实体经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允许未盈利的硬科技企业上市,北交所直联机制助力“专精特新”企业跳过新三板层级限制,从而进一步打通了“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其次,资本总是追逐“经风险调整后的超额收益”。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某些国家重拾关税大棒、搅动金融制裁,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股、汇、债“三杀”轮番上演。动荡之际,投资者更加珍视确定性,拥抱成长性。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以及充沛的政策工具箱,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日益市场化,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日益成熟,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低波动 + 中高回报”的稀缺组合。从北向资金连续净流入,到主权财富基金、养老金等长线资金增配A股,国际资本“用脚投票”,为全球资产配置版图标注了新的“中国坐标”。这恰如国际金融学中的“flight to quality”(优质资产避险)——在不确定性上升时,资本涌向制度更透明、增长更稳健、治理更规范的避风港。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将其具体化为“共同富裕”,并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其落地。随着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和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家庭财富结构也从“储蓄为主”逐步转向“多元配置”。数据显示,我国高净值人群与广大中小投资者群体同步扩容,对优质权益资产的需求水涨船高。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让“硬科技”与“小而美”企业同台竞技,北交所、新三板为“专精特新”企业蓄势添翼,养老目标基金、公募REITs等创新产品不断丰富投资选择——资本市场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增长成果的重要平台。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金融民主化打破了“资本垄断”的旧有格局,使普通劳动者也能通过股权、基金等工具参与剩余价值分配,这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原则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第四,高水平开放打造金融强国新引擎。从沪深港通、债券通到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从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试点扩容到外资独资公募、期货公司落地,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蹄疾步稳。伴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在国际支付、融资、储备中的占比稳步提升。
值得辨析的是,西方主流国际经济学往往将“开放”简化为“资本项目可兑换+汇率自由浮动”,而中国式现代化更注重“安全可控+有序开放”的平衡:一方面,通过宏观审慎政策抑制顺周期波动;另一方面,以制度型开放倒逼国内改革,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与国际高标准对接。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金融开放新格局正在形成,这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金融支撑,也为动荡的世界注入了更多稳定性。(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