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曦子 摄
未来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将集中在第二产业的高科技制造业,其规模和产值将迅速扩大。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第二产业份额在产值绝对增长中逐步下降。这引发思考:上海高科技产业发展存在哪些不利条件?能否克服?能否加快发展?笔者调研发现,“十五五”期间,上海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还存在以下短板待克服。
首先,研发投入较低。发展新质生产力依托于科技创新,具有明显外部性的科学研究才是科技创新的起点。因此,上海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包括市场化色彩鲜明的技术突破和公益性基础科学研究。但数据显示,无论是中国整体还是局部上海,科技创新投入仍显不足。
从国际看,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占比从1995年的0.57%提升至2023年的2.64%,但同期美国(3.57%)、日本(3.32%)、德国(3.26%)、韩国(5.05%)仍显著领先。
从国内看,2024年,上海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占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2.2%和4.3%,明显落后于北京(15.9%,6.8%)、广东(21.2%,5.5%)、浙江(18.4%,5.8%)等省市,教育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23年,上海R&D经费2049.6亿元,占GDP比重4.34%,低于北京(2947.1亿元,6.73%)和深圳(2236.6亿元,6.46%)。这种投入状况对上海的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产出及高科技产业发展活力构成制约。
其次,高端产业集群较弱。2008年后,中国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比重没有明显变化(2020年31.3%,峰值2010年32.1%),而同期韩国(2020年35.7%,峰值2018年36.4%)、新加坡(2020年55.5%)比重显著提升。
与其他省市相比,上海在高技术企业发展方面仍有差距。2023年,全国约有6.8万家高技术企业,上海占2.7%,远低于广东(28.8%)和江苏(16.5%)。用工方面,全国高技术企业员工超1800万人,上海占2.9%,同样低于广东(30.1%)和江苏(16.2%)。营业收入方面,全国总额约30万亿元,上海占3.8%;利润总额约2.5万亿元,上海占比仅2.6%,远低于北京(15.2%)、广东(23.5%)等地。
若聚焦大型高技术企业,上海的劣势更明显。全国大型高技术企业约2500家,上海占2.8%,远低于广东(30.0%)和江苏(19.2%)。营业收入占比为3.6%,利润占比更是仅1.1%。整体来看,上海高技术企业规模偏小、数量偏少,高端产业集聚能力较弱。
第三,战略科学家和战略企业家较少。要在中国尤其是上海催生战略企业家,必须构建稳定可靠的产业基础、营商环境和财产保护机制,并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和高效的全球金融配置通道。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应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机制,推动战略企业家成长,通过技术产业化实现经济体系的根本性变革。
第四,上海高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根源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动不足。产业创新源于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而推动科技创新;反过来,科技创新的有效性也需通过产业实践来验证。二者良性互动,才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否则发展将受阻。
上海应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应有的职能和能级相比,上海的金融、贸易、航运功能仍是短板,因而这三大功能的建设还需要更多的支持与帮助,这反过来意味着,在有意或无意中,上海的创新产业建设特别是制造业功能被忽视或轻视了,上海的高技术企业发展资源被挤占了,上海的高技术企业发展必然会逐渐败下阵来。
上海应该充分认识到高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稳定上海经济的重要性,对新质生产力的每个环节建设都要精益求精,包括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增加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要,改善高技术企业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增加了,自然会促进整个社会增加投入,重视教育,重视科学研究,推进科技创新,并将科技创新成果投入到产业创新实践中。另一方面,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也会直接刺激产业与科技成果对接形成产业创新。只有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上海的科技、教育与产业工作者与其他领域工作者一样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实现自身的利益,上海的新质生产力才能得到顺利发展。
第五,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仍待加强。高科技产品的市场需求能力不足,这是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必须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得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唯一主渠道,科技创新成果自然而然就会迎来更多需求。
上海高科技企业的孵化环境应更有效。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新质生产力,高素质人才固然重要,但资金、政策、用工、法律等社会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上海还应该注重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的建设。实际上,上海完全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发挥自身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的强大服务功能,打造更多真正的高质量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转化更多国内外战略性高科技项目,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让上海的新质生产力在短期内上几个新台阶。
(李湛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顾书桂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为2024年度上海市软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