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财政部联合多部门发布了《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根据方案,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按90%、10%的比例承担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的贴息资金,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政策实施期限为1年。
这一举措被称为“双贴息”政策,是新经济形势下两项重大惠民财政金融政策。要将好事办好,让服务业和居民真正享受贴息带来的实惠。银行机构和各级财政部门作为“双贴息”政策的执行者,应严格把关,避免政策变形走样,确保其发挥激发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特别是银行金融机构作为第一责任人,直接面向服务业经营主体和消费者,更要严格把关,防止出现“跑、冒、滴、漏”现象。
从当前现实看,银行必须努力从三方面着手:
首先,应加强与财政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对接,建立信息互通机制,提高贷款支持的精准性。积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和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共同掌握贷款贴息经营主体,精准把握资金流向。建立全流程资金监管责任,做好贷款“三查”,确保政策真正落实到位。具体而言,认真做好贷前调查,确定贷款目标客户,将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拒之门外。严格进行贷时审查,金融监管部门与财政部门加强监管,严格审查贷款贴息的服务业主体与居民的资格,杜绝弄虚作假行为。适时加强贷后监管,积极与第三方平台对接,确保信贷资金用于指定领域,避免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楼市等非消费领域。与此同时,完善数据台账,确保全流程可控、可查、可追溯;强化内部管理,防止员工配合申请人虚报、套取贴息资金等违规行为,避免财政贴息资金被挪作他用,让“双贴息”政策真正产生实效。
其次,加强宣传引导,让服务业主体与居民了解“双贴息”政策内容,完善服务方式,精准对接信贷需求。银行金融机构应耐心细致地做好政策宣传和讲解,确保政策红利精准传递至个人和市场主体,让服务业主体与居民掌握“双贴息”政策内容,及时申请贴息贷款;强化主体责任,细化工作方案,研究落实举措。帮助服务业主体与居民了解具有贷款贴息资格的银行金融机构名单,避免其被非法金融机构(组织)忽悠而上当受骗。同时,优化业务申请流程和服务体验,满足服务业和居民合理的信贷需求;并积极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分析客户需求,结合不同地区的差异化消费需求,围绕消费重点场景、重点群体,灵活调整工作方案。
最后,银行金融机构应坚持市场化、法治化运作原则,提高信贷服务的精准性和可操作性,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及时建立健全贴息贷款风险内控机制,严格把控贷款关口,尽可能提高服务业与居民消费贷质量,避免因把关不严产生新的不良贷款和信贷风险。同时,参与发放“双贴息”贷款的银行金融机构应建立行业自律机制,避免行业“内卷”,不以贴息为诱饵诱导消费者超前消费、过度消费,防止消费信贷风险。
(作者系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