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方招采通
全国 [切换]

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七大任务

无锡市 其他 2025年08月25日

信息中“***”为隐藏内容,仅对招采通会员用户开放,微信扫描右侧小程序码查看内容详情

数据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如涉及信息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处理!联系邮箱:cailifangshuke@163.com。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其“新”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具有新的经济发展动力、高新科技的生产手段、高效的生产能力、高质量的先进生产成果,以及培育聚集新时代优秀劳动者人才的新性质和新质量,发展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十五五”期间,上海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以下主要任务:

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

上海自贸试验区肩负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的任务,试点内容包括:在货物贸易领域提升自由便利水平,在服务贸易领域深化金融等领域开放,在数字贸易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在知识产权领域强化全流程保护。这些举措将促进商品、技术、资金、数据等要素跨境自由流动,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积累经验。

近年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不断演进,从传统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展到“边境后”规则,涵盖政府采购改革、国企改革、劳动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等。因此,上海推进制度型开放需以浦东新区和临港新片区为前沿阵地,遵循“先立后破”原则,分阶段推进改革,优先解决市场竞争政策中的国企、民企、外企国民待遇问题。同时,中央与地方需加强统筹协调,确保改革平稳推进和经济稳定发展。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近年来,上海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在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方面。2014年—2024年,上海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从1038件增至7012件,显示企业知识产权创新和管理能力大幅提升。同期,上海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顶级期刊的发文量从31篇增至158篇,占全国比重从17.51%升至29.6%,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也大幅增长,从2013年的54.87亿元增至2023年的220.35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从7.06%升至9.6%,取得诸多重要科研成果,如成功克隆猕猴、创建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揭示新冠病毒逃逸机制等。

然而,上海科技创新仍面临挑战。2023年,基础研究经费中,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占比超88%,企业和社会机构投入不足。此外,我国缺乏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投入及使用的法律体系,现有政策文件约束力低,难以与国际接轨,影响社会资本参与基础研究投资积极性。

为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上海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优化前沿新兴领域科技布局,加强对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研究支持;二是培育壮大在沪战略科技力量,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提升企业研发及科技创新能力;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简化科研项目审批流程,增强科研机构和企业自主权,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四是建立健全基础研究政策法律保障体系,完善科研项目立项、经费投入和使用法律法规,增强政策约束力,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研究投资;五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实相关政策,完善技术合同登记和管理机制,激励科研人员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强技术交易平台建设,促进技术流动和合作。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上海正在加快建设“(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的升级。2024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规模达1.8万亿元,显示出强劲发展势头。在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等六大重点产业中,上海正打造万亿级和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并取得重大突破,如大飞机商业首飞、国产大型邮轮首航、新能源汽车产量破百万等。

然而,上海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面临挑战。传统产业数字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仍需加强,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尚未完善,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建设需强化。此外,国际环境变化和科技竞争升级也带来诸多挑战。

为此,上海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推动数字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二是实施“上海方案”,加快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提升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三是建立未来产业增长机制,推动颠覆性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建设;四是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优化创新生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确保产业体系安全与高质量发展。

促进“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

长期以来,上海主要以产业发展带动科技创新和金融资本运营,尚未形成金融资本催生高水平科技创新并推动新产业发展的完整链条,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低,产业体系固化,缺乏金融资本投资和运营的顶层设计,难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因此,上海需着力促进“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以高效资金供给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引导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加快建设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鼓励规范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促进金融资源与科创企业对接。

二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碳金融和碳市场,推进绿色金融标准建设,提升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功能。

三是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健全普惠金融服务机制,完善信贷奖补政策,优化融资担保机制,推进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和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降低中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

上海正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强化资源融合集成,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具体措施包括:发挥开放引才优势,创新高峰人才和重点产业人才引进机制,推动“海聚英才”品牌建设,集聚高水平人才;构建高效能人才机制,加大人才发现、使用、流动的放权力度,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精准对接人才在落户、安居、出入境等方面需求,实施全球杰出人才优享服务等改革,打造世界一流人才发展环境。

然而,上海在人才高地建设中仍面临挑战。一是顶尖科学家的全球竞争力需提升,上海在部分产业领域的全球排名有待提高,这直接影响人才高地建设效果。二是创新资源集聚度不足,虽举办众多创业大赛和创新活动,但缺乏全球影响力的创业载体平台,与硅谷等国际创新中心相比,在创新创业活动的频次、水平和辐射度上存在差距,科技成果转化也存在不足,制约了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

因此,上海应进一步集聚高水平人才,创新引进机制,提升“海聚英才”品牌影响力;构建高效能人才机制,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精准满足人才需求,实施优享服务改革,全方位提升人才高地建设水平。

建设宜居智慧的韧性城市

近年来,上海在建设宜居、智慧、韧性城市方面取了得显著进展。依托“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平台,上海大力推动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一网通办”平台实现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目前接入事项3668项,个人实名用户8146万,法人用户339万件,累计办件超4亿件,今年日均办件量超37万,办事效率和市民满意度大幅提升。“一网统管”建立了“1+16+16+215”融合指挥体系,整合78个部门和单位的1398个应用,城市运行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效率显著提高。例如,在瑞金二路的险情处理中,相关部门依托该平台迅速启动应急联动机制,保障了事故快速处理和交通及时恢复。

尽管如此,上海在建设韧性城市过程中仍面临挑战。老旧基础设施问题突出,尤其是在房屋安全管理方面。全市城镇既有住房建筑面积超7.6亿平方米,许多房屋已进入“中老年”阶段。上海计划实施房屋定期体检、房屋安全保险及房屋养老金制度,但这些措施仍处于试点阶段,需进一步推广和完善。此外,虽然数字化治理带来诸多便利,但智慧治理技术在城市各领域的深入应用仍面临挑战。数字孪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虽已应用于基础设施监控和公共服务供给,但在全市范围内实现技术均衡应用和治理水平同步提升仍需努力。上海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更新和智能技术应用,推进城市治理模式创新,致力于建设更加宜居、智慧、韧性的现代化城市。

推进长三角协同发展

上海在推进长三角协同发展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当前,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正加快综合改革试点和区域协同创新,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特别是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已落实76条改革任务,计划年内全面落地98条任务。改革措施包括放宽市场准入、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基于企业信用的行政许可告知承诺制等,旨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然而,长三角协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产业项目同质化和区域资源分散。例如,临港新片区和浦东新区虽有进展,但高端产业布局相似度高,导致资源重复投入和低效利用。此外,区域内高端产业和前沿产业发展存在“抢跑道”现象,影响产业链协同发展。

因此,上海需从以下几方面发力:一是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协同,强化联合攻关和跨区域成果转化,推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深化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布局,建设高质量技术与资本对接平台。二是推动产业创新协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策略,加快数字长三角建设,升级区域数字基础设施。三是加强改革开放协同,依托一体化示范区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协调跨区域规划、土地和项目建设,推进低效用地开发和生态环保制度创新。四是强化体制机制协同,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提高政策统一性和规则一致性,提升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

(李湛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沈纬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本文为2024年度上海市软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关注公众号
立方招采通全国招标网 全国政府采购网 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北京招采网
天津招采网
河北招采网
山西招采网
内蒙古招采网
辽宁招采网
吉林招采网
黑龙江招采网
上海招采网
江苏招采网
浙江招采网
安徽招采网
福建招采网
江西招采网
山东招采网
河南招采网
湖北招采网
湖南招采网
广东招采网
广西招采网
海南招采网
重庆招采网
四川招采网
贵州招采网
云南招采网
西藏招采网
陕西招采网
甘肃招采网
青海招采网
宁夏招采网
新疆招采网
台湾招采网
香港招采网
澳门招采网
点微信扫一扫点
使用招采通小程序,随时随地查看最新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