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如皋农商银行发布的第26期上市辅导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引起了市场对部分拟上市企业辅导期过长情形的关注。辅导期过长,问题基本都出在拟上市企业内部。因此,笔者认为,沪深北交易所在审议时,有必要对辅导期较长的拟上市企业予以重点关注,以防止某些不达标的企业蒙混过关。
资料显示,早在2018年9月,如皋农商银行就发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项目的招标公告。当年12月,该行公告称已向江苏证监局提交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备案材料,确认辅导备案起始日为2018年12月17日。时至今日已近七年,该行仍在发布上市辅导工作进展情况报告。这说明其上市之旅已成为一场“持久战”。
事实上,将上市变成“持久战”的还有安徽小小科技、汉口银行等拟上市企业。安徽小小科技的上市辅导于2016年12月29日获安徽证监局备案受理,直到2023年12月16日才向该局报送上市辅导情况报告,申请辅导验收,期间历时近八年。汉口银行早在2010年12月20日便进行了辅导备案,该行目前仍处于上市辅导阶段,并已发布61期上市辅导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前后时间跨度已超过十四年。这些都属于典型案例,市场上辅导期历时数年的企业并不少见。
一家企业要想跻身资本市场,需经历上市辅导、提交申请文件、受理审核、问询反馈、注册生效、发行上市等环节。其中,辅导阶段是不可或缺的。其大致流程为:企业与辅导机构(通常为保荐机构)签订辅导协议、向当地证监局备案、开展辅导工作、通过验收。验收合格后12个月内,企业须向沪深北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文件,逾期则需重新进行辅导。
尽管企业上市程序较为繁琐,但部分企业的辅导期较短,可能仅需两三个月。若符合绿色通道条件,从签订辅导协议到成功上市甚至只需数月;而常规情况下,辅导期通常为一至三年。相比之下,前述三家企业(如皋农商银行、安徽小小科技、汉口银行)的辅导期长达数年甚至十余年,实属罕见。
辅导机构对拟上市企业开展辅导,旨在帮助其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以及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然而,部分企业历经多年辅导仍未达标,其背后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
一是股权结构不合规、资产权属不清或投资关系复杂等问题,可能导致辅导验收失败。例如,徽商银行在辅导期内曾存在单一职工持股超过50万股的情形,明显违反相关规定;福建海峡银行则因部分自有物业未取得产权证明而受到影响。这些问题对辅导验收的阻碍是显而易见的。
二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拟上市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公司章程》《股东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独立董事制度》《募集资金管理制度》等。若相关制度存在缺陷,将无法通过辅导验收。
三是企业经营业绩大幅波动。业绩波动可能直接影响企业上市进程,即便已通过发审会或上市委审议的企业也不例外。对于处于辅导期的企业而言,若业绩出现大幅波动,可能导致其不再符合交易所的上市条件,进而无法通过辅导验收。
正是由于存在上述多方面问题,才导致这些企业的辅导期异常漫长。反过来看,若允许此类“问题企业”上市,可能对市场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在审核辅导期过长的企业时,有必要实施重点监管,并从严把关,以防止问题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损害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