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在“规模优先、政策驱动”的范式下取得了显著成就。据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WIFT)数据,2024年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稳定在4.5%左右,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提升至约2.5%。
然而,宏观指标走强背后,仍潜伏两大结构性短板:一是与微观主体的日常生活感知脱节,普通民众除跨境旅游换汇外,难以体会人民币国际化的切实红利;二是离岸市场功能单一,主要集中于企业贸易结算(占比约七成),未能构建根植于民生的多元化生态,难以支撑货币自主循环。
全球货币史反复证明:货币真正国际化,不仅是统计报表上的节节攀升,更要“无处不在且不可或缺”。美元凭借“石油美元”绑定大宗商品命脉,又通过离岸银行设施(IBFs)深度嵌入全球居民日常;新加坡以“亚洲货币单位”(ACU)战略让新元与东盟民生贸易交融。
反观日本,离岸市场(JOM)与本土需求脱节,日元国际化随之失速,储备份额高位回落。
鉴于此,本文提出“场景革命”新路径:以离岸金融市场为创新试验田与核心引擎,在继续推动宏观规模的同时,深耕微观民生场景——精准锚定我国民众跨境消费、留学、养老和理财等高频需求,以及中小企业的跨境电商、供应链贸易等痛点,构建“离岸场景创新→民生红利释放→全球网络普及”的递进式循环。
这不仅能够克服传统路径“见数不见人”的弊端,又能充分利用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隔离”特性,在金融开放与国家安全之间实现动态平衡。
具体而言,一是锚定民生消费根基,弥补“大宗商品定价权”短板。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直接关联居民出行油价、住房建材成本等,人民币定价权薄弱易将国际价格波动传导至国内,推高生活成本不确定性。
离岸市场可打造“期货+现货+衍生品”民生导向方案:以上海原油期货为核心,吸引中东产油国等通过香港、新加坡离岸中心用人民币参与定价与结算;产油国获人民币后,可在离岸生态内便捷对冲汇率风险,再直接投资民生领域(采购中国家电、基建物资等),形成“人民币定价—结算—民生再流通—风险对冲”闭环,既强化定价权,又稳定国内物价,让红利落到百姓实处。
二是构建“多元化人民币回流机制”。传统路径下,人民币回流主要依靠境外机构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CIBM),离岸民生场景可开辟更广阔、更稳定的回流渠道。例如,东盟企业对华贸易积累的人民币,除存银行外,可投资香港发行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募集资金用于“一带一路”沿线民生基建;境内居民通过“债券通”“理财通”购买离岸人民币理财,资金合规回流境内优质资产,形成“贸易获得—离岸沉淀—投资回流”的良性循环,把人民币流出、流入紧扣实体经济。
三是提供普惠式风险管理工具。汇率风险是中小企业与个人使用人民币的主要顾虑之一。离岸市场可开发标准化、小面额远期、期权产品,降低对冲门槛;金融机构可基于跨境电商交易数据,为中小商户定制汇率避险方案;针对留学家庭,推出内含汇率保险的金融产品。当风险管理变得易得、好用,人民币才能真正成为“敢用、愿用”的货币。
总体而言,人民币国际化的终极愿景不是再造货币霸权,而是打造服务人类美好生活的金融公共产品:让我国百姓在全球的生活、学习、工作更从容,让企业在世界各地的经营贸易更高效。“场景革命”新路径以离岸金融为创新工场,以民生需求为“北极星”,让人民币走出国际结算报表,成为百姓日常可靠、便利、贴心的金融工具。当人民币在东南亚夜市、欧洲校园、跨境数据流中自由流淌时,其国际地位将比任何宏观指标都更坚实深厚——这或是中国对未来全球货币体系演进所能作出的最独特、最持久的贡献。
(景建国系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专家、上海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发展中心离岸金融研究所所长;祝宇航系交通银行跨境金融专班二级国际业务专家,本文不代表供职单位的意见。)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