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央行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政策措施》),在培育服务消费促进平台、丰富高品质服务供给、激发服务消费新增量、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健全统计监测制度等五方面提出了十九条具体任务措施。
解决我国服务消费堵点问题牵涉面广,涉及领域多,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单靠某个部门的力量无法奏效。《政策措施》正是基于这些考量,对参与的部门都作了明确分工,意在集中多部门的智慧,群策群力,形成政策合力,充分调动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服务消费堵点才有可能迎刃而解,也才能真正抓出成效。
金融部门作为重要参与者,在解决服务消费堵点工作中应勇挑重担,始终牢记肩上的使命,消除各种顾虑,排除一切阻力,积极作为,充分发挥社会融资中介功能,将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与资本市场融资政策融合在一起,多管齐下,将金融支持工作做实做深做到位。从当前我国金融业的现实情况看,可从以下五方面来解决服务消费工作堵点:
首先,掌握政策要领,大胆培育良好的金融环境,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金融服务功能。金融部门应认真领会《政策措施》,加强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与信息交流沟通,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理顺各种关系;制定有力的工作规划,把准金融支持服务消费的政策方向和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因为金融部门实施的解决服务消费堵点的工作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社会工作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只有与政府职能部门建立牢固可靠的工作协作关系,形成互动局面,金融工作才能消除阻力,真正发挥出实效。
其次,千方百计扩大优质金融服务供给,尽一切可能满足服务消费业以及居民消费的金融需求,打造消费新引擎。当前服务消费业以及居民最大的堵点在于有效金融需求尚未得到完全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服务消费业的发展和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以及消费质量的提高。对此,金融业工作应聚焦养老托育、家政服务、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民生领域,通过消费信贷、内贸险等产品创新,助力企业扩大投资、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全社会提供丰富且高质量的服务消费品。当前重点是用好央行设立的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等领域的金融供给。未来央行还可考虑扩大相应服务领域的再贷款规模,通过货币信贷工具继续为中央和地方专项债券等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消费新业态、新场景的发展,促进服务消费业做大做强。
再次,进一步加大对居民消费信贷的支持,激发居民消费潜能,为服务消费业的进一步壮大提供强大的金融动能。与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财政部等部门搞好工作对接,通过离境退税、消费券等方式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例如,2025年上半年全国离境退税商店达1万家,是2024年底的3倍,退税销售额增长98%。同时,加强消费信贷支持,降低居民信贷成本,覆盖养老、教育等场景,激发居民消费欲望;并积极配合和做好国家“两新”政策以及贴息政策的落实工作,进一步为解决服务消费堵点提供金融推动力。
第四,持续优化金融产品与服务,为全社会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消费产品,为解决服务消费堵点提供动力。金融机构应持续完善内部业务流程,开发适合服务消费特点的金融产品,聚焦食、住、行、游、购、娱等重点消费领域,从供需两端特别是从供给端发力,扩大高质量信贷供给,加大对消费行业经营主体的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支持对提振和扩大消费的促进作用,为解决服务消费堵点提供完备的金融支持和方案。
最后,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强化风险管控与合规,提高信贷服务精准性,为解决服务消费堵点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应把控好金融服务宏观大局,消除信贷工作片面性,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消除为解决服务消费金融服务工作堵点而忽视风险的不良倾向。要坚持金融服务工作与风险防范工作并重,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防控,加大风险管控力度,确保信贷资金精准投向优质服务消费项目,保持信贷解决服务消费工作堵点的持续动能。当前,金融机构应重点支持文博场馆创新办展方式,其收益可用于绩效激励,激发文化机构发展潜力;放宽中高端医疗、休闲度假等领域市场准入,降低融资门槛。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大违规处罚力度,推动行业提升合规水平,切实解决服务消费堵点的金融掣肘。此外,通过资金流向管控封堵套利漏洞,形成“需求升级—供给优化—消费扩容”的良性循环,为彻底消除服务消费工作金融堵点提供持续推力。
(作者系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